中国人将金器用作身体装饰
最早可以追溯到四千年前的夏朝
甘肃出土的这件金耳环就是证据:
素圈显然无法体现古人的技艺水准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博物馆珍藏文物里的金耳坠和金手镯
感受一下真正的的高级审美吧~
耳坠
耳坠是中国传统耳饰的一种
比耳环多了一部分下垂的坠饰
看到这对战国时期的金耳坠
爱吃妙脆角的朋友会不会觉得有点眼熟
圆锥体、弹簧式设计拼的就是脑洞
黄金+绿松石的配色更是一个字:绝!
这对来自北魏的金耳坠
由琥珀、银环、金环、花丝柱、
镂空金珠、麦穗花等多种元素组成
通过编织、焊接、锤打、拔丝等技术
打造出了繁而不乱的效果
隋唐时代的人们对黄金首饰的向往
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当时的金银器制作还发展出了
掐丝、镶嵌、鎏金、包金等几十种高超工艺
一句「骊珠迸珥逐飞星,虹晕轻巾掣流电」
便带我们回到了耳缀骊珠的舞者
正表演胡旋舞的现场
虽然打耳洞、戴耳饰的习俗自古有之
但这种习俗直到进入宋代以后才流行开来
宋代的耳饰素材较之前朝更加丰富
上图中这对耳环从上至下用圆环串起了
荷叶、莲实、花瓶、花卉、鸳鸯、刀形吊饰
整体长达 8.5cm
或许它的主人是个拥有修长「天鹅颈」的女子
这对金耳坠中的古瓶造型十分罕见
瓶中还有似为单瓣水仙的插花
如此简洁古朴又不失美感的金饰
试问谁不想拥有?
但在宋朝,普通老百姓也就只能想想罢了
因为太宗、真宗、仁宗都曾多次
明令禁止服饰用金
珍珠也因采集不易而只允许命妇使用
明代则首次将耳饰的形制
纳入了皇家服饰制度规范
一只耳环嵌四颗珍珠的形制
便是宫廷样式之一
图中这对八珠环的主人
就是益庄王朱厚烨的继妃万氏
都昌王朱祁鑑之妃袁氏墓曾出土过
一对金累丝镶玉蝶赶梅耳坠
这对耳坠上方是一顶镂空的金累丝花叶伞盖
伞盖下缀系的金累丝镶玉装饰物
正是在明代金银首饰中
可与「凤穿花」平分秋色的「蝶恋花」
葫芦环也是明代最为常见的款式之一
取的是「福禄」的吉祥寓意
规格最高的为「四珠葫芦环」
用金玉制成的葫芦环规格就略低一些
总的来说
明墓出土的纯金葫芦环
不仅在数量上远多于金宝珠葫芦环
在工艺上也更加精湛多样
石榴在民间具有「多子多福」的寓意
这只石榴形镶珠金耳坠是江口沉银的出水文物
见证了明末农民起义将领张献忠
计划将从陕西、河南等地搜刮而来的财物
运离成都却在彭山江口遇袭的历史
小巧可爱,是放到现在都不过时的款
这对亭阁状的耳坠也极具设计感
3厘米高的重檐小亭使用了花丝等工艺
让人惊叹的是
亭子的四面除一面为固定的屏风之外
另外三面的双扇门居然还是可以开合的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
将小巧简洁的耳环称为「丁香」
将繁复华丽的耳坠称为「络索」
宁夏博物馆藏的这件清代金耳坠
用累丝与锥碟工艺塑造了灯笼与绣球的形象
造型繁复逼真,充满了喜气
是明清时期最高工艺水平的代表
手镯
「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
「跳脱」、「臂环」
「腕钏」都是手镯的别称
这件和王羲之同时代的双股金丝圆镯
方便调节宽窄
是欧亚大陆最常见、
最简单的镯子样式之一
「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
隋文帝杨坚与独孤皇后
给最宠爱的曾外孙女李静训打造了一对
镶有松石、玻璃等珠宝的金手镯
小巧别致,满满的都是爱
隋唐墓葬中有不少
风格源自北印度、中原本土制作的手镯
这件金镯以金二龙缠绕构成半环
再以合页轴连接,固定成环,一端为插销式
巧妙、奢华有内涵的设计一看就不是寻常人家
金镯主人的夫君正是独孤信的长子独孤罗
这件孔雀花卉纹的金镯
将大唐的繁华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眼看去,盛世的贵气扑面而来
唐末以后
手镯的造型除了圆环形
还发展出了绞丝、串珠、竹子等形制
这件金镯展开后呈柳叶状
镯面饰有三层联珠纹
走的是简洁大方的路线
这件今日看来依然十分吸精的金手镯
虽然线条简单,但纹饰精致可爱
有网友说:「没仔细看还以为是卡地亚」
明清时期的金镯通常是成对出现的
钟龙纹是最多见的纹饰
通常为双首二龙戏珠状
2005 年南京江宁将军山
沐瓒及其夫人刘氏墓中出土了一对金镯
金镯两端口各雕饰一螭龙首
这对情侣款金镯还有一些细节上的不同
这波来自明朝的狗粮,你吃饱了吗?
南京市江宁区将军山沐斌夫人梅氏墓中
也出土过一对金镯
金镯上嵌有各色宝石数枚
恍惚间竟让人想起了灭霸的无限手套
相比之下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这件金手镯
虽然也镶了宝石
却因配色简洁而显得低调、气质很多
这件清代的金手镯造型独特
镂空的花卉纹简约又不简单
可以说是一下子就戳中了小编的心巴
这么多设计审美都在线的金饰你最喜欢哪一件呢?
来源:博物馆丨看展览
参考资料:
李芽《明代耳饰款式研究》
扬之水《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
王欣亚 王妮《唐代金银器中的外来文化——以摩竭纹装饰为例》
《中国金银器发展历程及各朝代特点》
《中国古代金银首饰探源——宋元(篇)宋代耳环》
文中配图来源于@动脉影、@卡拉·蔡、@松松發文物资料君、@遗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