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言道:黄金有价玉无价,尤其是硬玉——翡翠,在拍卖场上屡屡冒头,一次次刷新记录。
HUTTON-MDIVANI天然翡翠珠配红宝石及钻石项链
卡地亚(Cartier),年份约1933
由27颗天然翡翠珠组成
铂金及18K黄金镶嵌
长度约530毫米
翡翠珠约19.20至15.40毫米
成交价:214,040,000 港币
翠玉玲珑
缅甸天然翡翠手镯
缅甸天然翡翠手镯重220.59克拉
成交价:HKD 11,800,000
不过,在早期时,翡翠并不名贵,身价不高不说,且不为世人所重视。纪晓岚甚至在自己的笔记中写道:“当时都不把翡翠当玉看,因为像玉,才强行冠上了玉的名头。”
翡翠的流行,从清代晚期开始,却在短时间内就成了中国玉石文化的主流,在现代与传承千年的和田玉比肩。可以说,翡翠的成名,与两个中国女人脱不了干系。
这两个女人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一位是慈禧太后,另一位则是宋美龄。
慈禧
中国有8000年的玉文化,在清朝以前和田玉一直担当玉文化的主角,后来翡翠这种或红或绿或紫或白的玉石一经出现,就获得了人们的喜爱,短短几百年时间翡翠就取代了和田玉的地位,继续传承和发扬中国几千年的玉文化。并获得“玉中之王”“帝王玉”的美称。
慈禧太后是世界上占有珠宝量最大的女人之一。但她唯独对翡翠很青睐,把翡翠看得比什么珍宝都贵重,对翡翠的热爱达到了几近疯狂的程度,慈禧性好豪奢,甚至挪用军费去买喜欢的古董珍玩,珠宝玉石,锦衣华服。她用过的玉饰、把玩的玉器数量多达足以装满 3000个檀香木箱。
慈禧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翡翠制品,翡翠的杯子、筷子、碗碟、屏风等比比皆是,翡翠做成的首饰更是难以计数。
据心腹大太监李莲英的《爱月轩笔记》记载和陵墓发掘资料作证,慈禧陪葬的翡翠精妙绝伦,空前绝后,在她尸体脚下有翡翠西瓜两个,长约15--20厘米,皮是翠绿色的,瓜瓤是红色的,其中还有几粒黑色的瓜子,一切都是天然俏色,据说当时的估值在500万两白银。
慈禧的身边还有翡翠白菜两颗,匠人巧妙运用了玉料本身的色彩变化,雕出一颗浑然天成的白菜。白嫩的菜茎,翻卷的菜叶,绿叶旁边还有两只黄色的马蜂,形象极为生动逼真。栩栩如生,其价约1000万两白银,现在已经是无价之宝了,还有一件翡翠荷叶与四个甜瓜,翡翠荷叶满绿碧透,精美无比,从而构成了“步步生莲花”的意境还有玉佛27尊,有人估计这些翡翠的价值可达数千万两白银,可谓价值连城。
这些国宝在辛亥革命后,被军阀殿英盗掘而流失,至今为止下落不……由此可见,这位“垂帘听政”的统治者奢华之极,也证明了慈禧太后喜爱翡翠的程度。
慈禧作为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喜欢翡翠,下面的官员自然上行下效,开始疯狂的采买翡翠。“降魔杵”事件之后,清朝的官场刮起了翡翠风暴。
正由于慈禧等清朝达官显贵们对翡翠的珍爱,迅速推高了翡翠的知名度和珍贵程度,翡翠成为中国玉石文化的主流,其珍贵程度甚至一度高过白玉。
宋美龄
再说宋美龄,之前小南就和大家聊过,宋美龄堪称民国时期引领翡翠时尚的先驱。
宋美龄在出席隆重的场合宴会时经常都戴着的一对翡翠麻花手镯,据闻是她最喜欢的翡翠藏品之一,其实是某次机缘巧合之下所收到的礼物。
陈重远(1996)在再版的《文玩鉴赏丛书-文物话春秋》中的“翡翠大王铁宝亭生财致富之道”一节中对于宋美龄的麻花翡翠手镯则有特别的描述:“三十年代中期,铁宝亭买块翠料,块小成色好,不足之处是有疵点,收购价格便宜了许多。他请玉工剔除疵点,制作麻花手镯一对。这对翡翠麻花手镯,不但完美无瑕,而且式样新颖,碧绿如水,灵巧美观,居翠镯之冠。以四万元的代价卖给了上海的杜月笙。宋美龄见杜月笙夫人戴的这副翠镯十分美观,套在白嫩的手腕上,显得娇艳非凡,便拿在自己手里看了又看。杜月笙夫人顺水推舟,借机将这对翠镯敬献。”
直到宋美龄百岁生日宴,她还戴着这对手镯舍不得将它们褪下。
其实早在出席美国国会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50周年酒会时,已是96岁的宋美龄便用中国翡翠征服了世界——手上戴一对满绿翡翠手镯、翡翠马鞍戒指,胸前佩戴一只翡翠别针,耳侧是一副翡翠耳环,一如既往地恬静、高贵。
1997年,宋美龄百岁生日宴,这位梳着传统发髻、身着黑色旗袍的一代名女出现在众人面前时再次令人惊艳了一把:耳戴翡翠耳环,脖挂翡翠珠项链,手腕上是翡翠手镯,指间还有翡翠戒指。一整套颜色、品质均属极品的翡翠首饰将宋美龄装点得雍容华贵,尽显高雅气质。
宋美龄引领了当时上流社会喜爱翡翠的风潮,并坐实了翡翠“最能体现东方美的珠宝”这一身份。也真的将翡翠的高贵典雅,灵秀婉约体现的淋漓尽致。
正是因为这两个女人,推动了翡翠的市场化,让翡翠在中国的身价暴涨,使翡翠从达官显贵步入平民百姓家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使得翡翠发展至今,成为人尽皆知,广受喜爱的玉石品种。
来源:网络
整理:小南
小南
在这个世界上……即使是钻石的闪耀、宝石的多娇、玉石的美妙、珠宝的纤巧,都不及大家的支持与鼓励!
宝石指南
国内宝石类第一专业平台
人气科普
科普|鉴定|矿区前沿|展会|观点|鉴赏|拍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