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一个全民阅读的时代。余华、苏童、西川等人也正是从那段时期开始接受文学的滋养,并逐渐成长为一代文坛大家。今晚,江苏卫视《我在岛屿读书》播出第九期,带领观众回到他们记忆中的图书馆,感受那段青葱岁月。著名摄影师肖全将做客“分界书屋”,用一本《我们这一代》让余华、苏童、西川一秒“穿越”到过去,任由回忆涌上心头。
想读书爱读书
生动诠释“我为书狂”
在上一期节目中,黄蓓佳曾感叹,“我们小时候的困扰就是想读书没有书可读。”她表示,自己直到考上北京大学之后,才有机会接触到各种中外文学经典著作,“那个时候读书真是像拼了命一样”。
黄蓓佳回忆称,北京大学图书馆当时是每周三下午开放四个小时,且只有20多个名额。为此,学生们都是一边端着饭盆吃饭,一边早早来到图书馆门口排队。好不容易进到阅览室,所有人就立刻进入阅读状态。“我记得我在最快的时候,一个小时能阅读400页的书。我经常看完走出房间的时候头昏眼花,脚像踩着棉花一样,那是一种非常耗心血的阅读。”黄蓓佳表示。
苏童的图书馆记忆则浓缩在一张小小的借阅卡上。“我现在还记得我在图书馆找书卡的过程,打开一个个小抽屉,按照字母排序,一张张卡片从里面抽出来。”苏童回忆起自己在北京师范大学求学时的场景,“看看上面的名字,大部分是陌生的名字,有的是我六十年代的师兄,我很喜欢做这件事情。”
对余华来说,他汲取文学养分主要来源于两本杂志——《世界文学》和《外国文艺》。在这两本杂志中,他“认识”了海明威、卡夫卡等文学巨匠,并对他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宵在书店门口排队、凭书票买书……在余华、苏童、西川、黄蓓佳等人的交谈中,观众可以清晰感受到那个年代人们对文学的热爱,对知识的敬仰。
肖全做客“分界书屋”
《我们这一代》重现过去的记忆
如果说,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那么图片就给文字插上了一对飞翔的翅膀,让文字所表达的情感更加深入人心,而这也是著名人像摄影师肖全职业生涯所一直追求的。
今晚,肖全将带着他的《我们这一代》做客“分界书屋”,与余华、苏童、西川等人畅聊那些年、那些事。《我们这一代》所摄录的对象,均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包括余华、苏童、西川、贾平凹、史铁生、叶兆言等当时文化界炙手可热的人物。书中,肖全用真实的镜头和琐细的文字,记录了这一代人的生活和渴望。“他捕捉到了这样一种时代因素,用他的摄影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并生成了一种文化记忆。”在西川看来,《我们这一代》记录的不是单个人的面庞,而是一个时代的肖像。
不过,来到“分界书屋”,肖全也有着自己的“小心思”。他在分界洲岛的山顶举办了一个小型的摄影展,里面都是余华、苏童、西川、黄蓓佳年轻时的照片。不仅如此,他还希望能够在此时此刻再为他们拍一组照片,为日后回看今时今日留下一些影像资料和谈资。今日头条12:00,江苏卫视21:20,锁定《我在岛屿读书》,与文坛大家们一道,忆往昔仍是此间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