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石恒久远,一颗永留传。
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后知后觉这句话的真味。
我们以为,它的意思是:啊!美丽的钻石!你永远的尊贵稀有,你将永恒不灭,代表永恒的爱情和无限的忠贞!
但实际上,它的意思是:哼!骗人的钻石!你一旦离开卖场,就立刻凤凰变鸡。你注定只能永久留传,因为无法把鸡再当凤凰卖回去!
我对钻石认知的转变,源于一个视频adam ruins life‘s greatest pleasures(亚当毁三观),看完震惊之余,又在网上泡了一天搜索各种信息,最终完成这个转变。
原来,我脑子里预装的那些曾经认为理所当然的观念,真的无法经起细细的考量。那些诸如“钻石稀缺所以贵,钻石一定会升值,钻石比金银高档,又臭美又值钱,真是显摆和装十三的利器,投资保值,结婚必备”,凡此种种,都是长年累月被各种有形无形广告洗脑的结果。
实际上,钻石的真正价值根本就没那么高,它也没那么稀缺,它也不是什么真正的传统,所有这一切都只是钻石厂家70余年的营销结果。就像双十一,凭空造出来,很火很破财。
我是如何被洗脑相信这些的?广告竟然有那么大作用?我是真不愿相信,自以为理性的自己,抗忽悠能力这么弱,让我情何以堪,以后怎么能够继续和学生吹牛,鼓励他们科学学习有助于防忽悠。
鉴于检讨自己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我把目光投向了小悠同学,9岁不谙世事纯情小男孩,平时几乎不看电视(但是会上网),应该还没有被各种奢侈品广告洗脑吧?赶紧把正疲于作业的小朋友叫过来:那位同学,歇一歇吧,顺便接受一下采访。以下为原生态的采访实录:
我:这位小友,你知道钻石吗?
自以为未来会成科学家的小孩投来鄙视的一瞥:当然!
我:你觉得钻石是什么?
科学家(自信满满):是碳!
我:不不不,我的意思是你对钻石的感受是什么?比如好不好看,贵不贵。。。。
科学家(迷惑的):……嗯?好看,贵。
我:为什么会贵呢?
科学家(确定的):因为钻石是特殊的碳,少啊!物以稀为贵!它又好,好东西就贵!
我:说说看钻石怎么好?
科学家:好看。显得自己很有钱。
我:你觉得钻石会越来越贵吗?
科学家:不会!我们以后可以自己造钻石,把普通的碳压成钻石,最后钻石太多了拿来烧火,哈哈哈~~(迷之欢乐)
我:你那是人造钻石……天然钻石会不会越来越贵?
科学家:那应该。它越采越少了啊。
我:你觉得钻石贵,那你从哪里得到这个印象的呢?
科学家:侦探书上讲的,有个小偷偷钻石,然后大侦探就赶紧去破案,你看小偷要是偷铅笔,大侦探肯定不会来。所以钻石很贵!
我:有道理……很多女人认为结婚必须买钻戒,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科学家(不感兴趣):买吧,省得吵吵。
我:最后一个问题啊,完了你继续写作业。钻石其实并不稀少,而且容易合成,人工钻石和天然钻石也没什么本质不同,这样你觉得天然钻石还有价值吗?
科学家:没价值!就是看一看,有啥价值?
访后感言:对厂家来讲,果然是洗脑要趁早。对我们来讲,防忽悠,也要从孩子抓起!9岁孩子,对钻石的认知,已经和我差不多了,谁能想到看过的书、电影,新闻故事中,隐藏着无数的暗示?只是看一本侦探书,就导致未来的钻石客户,开始自觉排队,可真是最上乘的广告……大象无形,此言不虚!
不过,后来有空我们继续讨论,小悠决定,如果女朋友要买钻石,就给她看看这篇文,好让她不受骗。我则告诉他,还有这么一个笑话。从前有一理工耿直男吐槽:花那么多钱买石头这么傻缺的事,为什么要做?他女朋友的第一反应:你居然不能为我当一次傻缺?在你眼里我还不如一块石头!你猜那男的能怎么办?
所以,一旦被时代大潮裹挟,清醒者也只能是螳臂当车的唐吉厄德……
2009年10月1日我在深圳华强北免税珠宝店买了一颗钻戒,原价5240元,国庆节日折后价是3930元。 广东省检证书:圆形钻,钻石重0.169CT,I-J色,总质量:1.59g,VVS净度,G18K金镶嵌,台宽比53.0-66.0,亭深比41.5-45, 可见八箭八心。
今年8月,我准备把这个钻戒卖掉,这段时间钻石一直涨价,我这应该比以前贵了吧!
但是,跑遍了各大珠宝金行,都不回收钻石!
我又跑到当初买的那家店去问,店长建议不要卖,很便宜。多便宜?那家师傅往电子称上一称,用计算器算了算,700元!我问怎么算出这个价格的?他说成本就这么多!我靠,我彻底崩溃!愤然离开了!
我又跑到茂业百货维修珠宝的店,问他们要不要钻戒,他们也是电子称上称,然后说几百元钱的东西!
可恶的奸商啊!!这辈子我都不会买钻石了,买来有什么用呢?平时又不经常戴,难道买回来看吗?你花了很多钱买回来的钻石,在你需要用钱的时候,变不了现,再多的钱买来,卖不出的时候就一文不值!!
作者:简单快乐1363168,来源:珠宝大家坛
以前,我们普遍认为钻石是一种感情投资,同时也可以作为金钱投资。但实际上,钻石销售商,从来没有承诺钻石保值,也没说钻石是投资,更不鼓励开辟二手市场,事实上二手市场的价格也是他们定的。钻石的零售高价来自垄断,虚火太多,实际价值远远低于零售价,也就是因此,才出现了上面的例子。
这不是特例。早在70年代,钻石卖得红红火火,欧美就有人想到了钻石的保值问题。检验结果是:无论长期短期持有,都很难卖,最后出售价格跌掉三分之二。而且,实验中的珠宝行全都拒绝回购钻石,甚至拒绝报价。真实原因是,回收价格低的可笑,只能羞辱客户,败坏钻石的公众印象,这种事怎么能做?
可是,我们平常人看到的故事,不是这样的。我们看到新闻或电影里,富人们忙着买钻送女人送女儿,跨国大盗想着法子比赛谁擅长偷钻石。比如我刚看到梁朝伟结婚送刘嘉玲12克拉170万的钻戒,又看到巨富刘銮雄豪掷4.8亿买巨钻送女人送女儿。那些故事也许不假,但我们需要明白,人家经手的钻石不是我们见到的钻石,是真正罕见的钻石,除了名字,和市场上成千上万的小石头几乎没有共同点。
所以呢,钻石可以买,但要有觉悟:不是保值、不是投资,是图开心,是显示地位和存在,是与下层阶级切割。这样就不会像广东那哥们,卖不出去气得要崩溃。
与钻石的一买就贬比较,传统的金子才是真正的稀有,硬通货,金价很少会象钻石这样上演过山车游戏,出门就回不去。金银天生是货币。以前看戏的时候,常见古代的小姐们,到困难时期,把自己的金银首饰拿去救急,有奇效。放到现在,面对一堆钻石,只有哭的份儿,戏都没法演了。
钻石稀有吗?
《上乘珍品和珠宝的道·琼斯 欧文指南》中指出:钻石比其他具有宝石质地的有色石头更加普通。它们仅仅是被人感觉好像更为稀有。
在100多年前,钻石仅在印度和巴西发现,每年宝石级钻石产量只有几公斤,那时确实稀少。
斗转星移,时移世易。1870年,南非首先发现了巨大钻石矿,产量以吨计。后来苏联、纳米比亚,澳大利亚、博茨瓦纳等地陆续发现了大量钻石矿。据说,钻石至少够地球人用3000年。所以,钻石稀缺吗?对比起来,我倒觉得煤炭更稀有,再过100年,全世界的煤就快烧光了。
既然不稀缺,为什么现在还能以稀缺为卖点呢?这就是关键了。钻石矿的发现,引发当时英国投资人的担忧。1888年,英国商人罗德斯索性买下绝大部分矿山,把它们合并成一个公司De Beers,从此就开始了控制产量,维持公众对钻石稀缺的印象的各种运作。
在其后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De Beers控制了世界上几乎所有的钻石生产,和全球的钻石交易,它因此拥有了钻石领域至高无上的话语权,他说稀少,那就稀少,不稀少也稀少。
钻石本已经不稀缺,再考虑另一个因素:钻石恒永远,卖出的钻石自然不会消亡(全球已经有5亿克拉砸在个人手里),再说钻石稀缺这句话,真不敢相信。私人钻石存量巨大,对新钻石市场充满威胁,如果允许自由交易,钻石价格一定会崩盘。那钻石价格为什么还没有崩盘?
实际上,De Beers公司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从1953年就开始思考对策,并成功实施了两个策略,让钻石永留传而不会进入市场流通:
策略1:让钻石拥有者认为,钻石中含有的感情那是无价的哇,一旦拥有,我就别无所求,卖钻石=卖爱情,心理严重抗拒鄙视。
策略2:对于没感情的拥有者(比如继承),让他们相信四字箴言:钻石=保值,时间越久越值钱。当然,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必须保持钻石价格平稳,避免价格波动引发个人抛售行为。
看完真要鼓掌,这种对客户需求无微不至的引导,实在太周到!不愧是世纪最强营销!
沿着历史走一圈!看这个blingbling的玩意儿,怎么就变成所有女人的心头好?
上个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钻石价格在欧洲接近崩溃,De Beers转战美国。当时美国没有钻石戒指的风俗,买者不踊跃。为了改善这个局面,1938年,De Beers和Ayer广告公司开始了长期合作,通过广告和公关改变社会对钻石的态度,为钻石重塑形象。
Ayer首先打造了钻石和浪漫爱情的联系,让男人相信,更大颗的钻石表达更强烈的爱,让女人相信,钻石是浪漫求爱的必需品。广告攻势首先从电影和明星开始(永远的套路),然后是报纸杂志的新闻故事和照片(各种角度),故事重点在名人送爱人的钻石大小,照片特写是知名女人的钻石戒指,其中甚至包括了英国女王。另外,为强化观念,在精英阶层所看的杂志上大打广告,并且总是将钻石和名画放在一起互相映衬。广告效果立竿见影,3年后美国钻石销量上升55%。如果我们有心,会发现这些手段现在依然很常见。
Ayer接下来的新计划,通过概念广告,不卖东西买概念,赋予钻石永恒的情感价值,从此以后钻石就披上了文化的外衣。1946年,他们在125份全国报纸上做了一周好莱坞私人物品专栏,仔细描述电影明星佩戴的钻石物品,提示大众钻石是浪漫爱情的象征。1947年,广告重心转向公众心理需求打造,提出钻石订婚戒指是不可或缺的传统,安排大量讲师去高中演讲,有钻石戒指才能订婚的观念,就这样进入了女孩们的心中。1951年,Ayer倡导只有钻石才是全世界都接受和认可的定亲信物。就这样,一环扣一环,Ayer不断改进策略和主题,在美国有效制造出了订婚戒指这一心理需求。
同期提出的A Diamond is forever(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成为De Beers的官方口号。
为了持续影响公众舆论,他们成立了半官方的钻石信息中心,成为媒体采写钻石报道的信息来源。Ayer和De Beers的合作,深刻影响了一代美国人的心理,通过一系列的广告公关活动,原先没有多少人关注的碳晶体,被成功打造成了集财富、权力和爱情为一体的文化符号。
不进则退,钻石扩展的步伐并没有停下。60年代中叶开始,钻石走出美国,成为国际标准订婚礼物。最初的目标市场是新兴市场日本、德国和巴西。De Beers为此引进了J. Walter Thompson公司负责公关,并最终在日本创造了每年10亿美元的大市场。
之前日本人婚礼习俗很保守。日本父母通过媒人安排子女婚事。婚礼上新郎新娘共饮一木碗米酒,确定夫妻身份,完全没有钻石订婚戒指的份儿。J. Walter Thompson根据当时日本的心理,将钻石=现代西方价值观,灌输到日本人心中。用钻石代表与过去决裂,进入现代。这个宣传做的非常成功。广告开始的1967年,不到5%的日本妇女订婚收到钻戒。14年后比例变成60%。1500年的日本传统就此被颠覆。
营销路上出现过一个小插曲。50年代末,苏联发现高储量钻石矿,大量碎钻上市,冲击市场。为了避免竞争带来价格波动, De Beers不得不决定接盘全部的苏联钻石,以保持自己对世界钻石供应的控制。
但当时,没有庞大碎钻的零售渠道。De Beers要求苏联降低产量,苏联人又不干,De Beers被迫开始打造碎钻销售策略。1965-1970年,一个深入人心的广告,提出了小既是美的理念。因为要销售碎钻,不能再让钻石大小代表承诺的力度,只能强调质量、颜色和切割工艺更重要。在此主题下,De Beers推出了“永恒戒指”,用25颗苏联碎钻镶成,主打上年纪的已婚夫妇,这样一个重拾爱情的创意,也成功创造出了新的心理需求(想让你买啥你就买啥,利害!),成功开辟了新市场,也避免了钻石市场的崩盘危险。
当然,有得必有失。这也带来了另一个不利的后果,15年后,他们发现钻石销售平均大小,从1939年1克拉降低到1976年0.28克拉,碎钻策略同时拉低了大钻石的销售和定价。为了改变公众对碎钻的看法,让公众的偏好重回大钻石,他们重新调研公众心理需求,发现男人的心理期望是通过礼物提升他在女人心目中的地位。女人则视礼物为她的地位和成就的代名词(双方对钻石本身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爱好)。如果想让男人买钻石送女人,广告须重点刻画礼物赠送时的惊喜感对双方的心理冲击。基于这一研究成果的策略如今广为人知。在美国,公众的心理预期变成:结婚必然要钻戒,买不买钻戒=爱不爱我,钻戒至少花两个月工资,越多证明越爱我。
就这样,通过多少年不间断的广告宣传和洗脑,钻石已经成功地升华为全球普世文化:求婚得有,银婚得有,金婚得有,不管啥纪念都应该有。
据说:De Beers,现在已经没有那么了不起了。市场监管体系限制它,现在它只拥有到全球三分之一的钻石销量。这也导致了在需求下滑时,它不能再像从前一样,通过调节供应来保证价值。而且,De Beers的广告预算也有所减少,而钻石作为用来炫耀的商品,最宝贵的价值就在于炫耀属性——它的价格越高,需求反而越大,价格变低,需求反而变小,也因此,钻石的辉煌前途正在蒙上一层阴影。
拓展:天然钻石是碳元素构成,原子序数6;金的原子序数是79。越重的元素越难形成,所以宇宙中碳很多,金子很少。黄金大致是在红超巨星塌缩、或者中子星碰撞等极端条件下产生的。碳元素在宇宙爆发的早期就已经产生,甚至有的星体本身就是钻石结构。金元素天然比较稀有,人工合成需要动用核反应,比较困难。 钻石碳在地球上也比较稀有,但只要给碳施加适当的温度和压力,就可以变成钻石。目前已可大量生产人工钻石,且质量可以比天然钻石更高,换句话说,不说你甚至不知道是人工的。
Hi,我是小悠妈妈,头条号08娃de小史记。记录个人的所思所想,分享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种经验教训。欢迎用心阅读的客人,讨论带来进步!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