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医师考试中常考的科目,阿虎医考小编整理了一些中医内科学关于腹痛的知识点,感兴趣的朋友们也可以阅读下。
一、概述
1、概念:腹痛是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2、腹痛与脏腑经络的关系腹中有肝、 胆、脾、肾、大小肠、膀胱等脏腑,并为足三阴、足少阳、手足阳明、冲、任、带等经脉循行之处。
二、病因病机
1、病因: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素体阳虚、跌仆损伤、络脉瘀阻、腹部手术。
2、病机: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或脏腑经络失养,“不荣则痛”。病理因素主要有寒凝、火郁、食积、气滞、血瘀。
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1、诊断要点
(1)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的疼痛为主症,若病因外感,突然剧痛,伴发症状明显者,属于急性腹痛;病因内伤,起病缓慢,痛势缠绵者,则为慢性腹痛。
(2)注意与腹痛相关病因,脏腑经络相关的症状。如涉及肠腑,可伴有腹泻或便秘;寒凝肝脉痛在少腹,常牵引睾丸疼痛;膀胱湿热可见腹痛牵引前阴,小便淋沥,尿道灼痛;蛔虫作痛多伴嘈杂吐涎,时作时止;瘀血腹痛常有外伤或手术史;少阳表里同病腹痛可见痛连腰背,伴恶寒发热,恶心呕吐。
(3)根据性别、年龄、婚况,与饮食、情志、受凉等关系,起病经过,其他伴发症状,以鉴别何脏何腑受病,明确病理性质。
2、与胃痛的鉴别
四、辩证论治
1、辩证要点
(1)首辨腹痛之缓急
(2)次辨腹痛性质
(3)再辨腹痛部位
2、治疗原则:以“通”立法。属实证者,重在法邪疏导,所谓“痛随利减”:对虚痛,应温中补虚,益气养血,不可滥施攻下。对于久痛人络,绵绵不愈之腹痛,可采取辛润活血通络之法。
3、寒邪内阻、湿热壅滞、肝郁气滞、瘀血内停、中虚脏寒等证的主症、治法和方剂
(1)寒邪内阻证
[主症] 腹痛拘急,遇寒痛甚,得温痛减,口淡不渴,形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清稀或秘结,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紧。
[治法] 温里散寒, 理气止痛。
[方剂] 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
(2)湿热壅滞证
[主症] 腹痛拒按,烦渴引饮,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潮热汗出,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燥或黃腻,脉滑数。
[治法] 泄热通腑,行气导滞。
[方剂] 大承气汤加减。
(3)肝郁气滞证
[主症] 腹痛胀闷,痛无定处,痛引少腹,或兼痛窜两胁,时作时止,得吸气或矢气则舒,遇忧思恼怒则剧,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 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剂] 柴胡疏肝散加减。
(4)瘀血内停证
[主症] 腹痛较剧,痛如针刺,痛处固定,经久不愈,舌质紫暗,脉细涩。
[治法] 活血化瘀,和络止痛。
[方剂] 少腹逐瘀汤加减。
(5)中脏虚寒证
[主症] 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热恶冷,痛时喜按;劳累后加重,反之缓解,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形寒肢冷,胃纳不佳,面色不华,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弦细。
[治法] 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方剂] 小建中汤加减。
阿虎医考小编温馨提醒:本文仅供临床参考,非中医专业请问轻易试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