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石
英文名:Diamond
硬度 10 比重 3.52
折射率 2.42 双折射率 无 金刚光泽
佩戴:避免油脂,避免撞击
钻石(Diamond)是一种「元素矿物」(Elemental mineral),纯净的钻石完全由碳元素(C)构成,是唯一可以用作宝石的单一元素矿物。
「钻石」形成于地球内部 130-200km 深的地幔(Mantle)层,温度必须达到900°C至1300°C,压强达到4.5万至6万大气压的环境中,黑色碳才会转换为透明的晶体状态,亦即「钻石」。
在火山爆发等地壳活动中,地幔层中包含「钻石」的岩石有可能因地壳运动而粉碎,被爆发的岩浆喷出地表并瞬间冷却,于是就完整保留在地表层上。
因此钻石往往开采自火山岩,如「金伯利岩」(Kimberlite)及「钾镁煌斑岩」(Lamproite)这两种火山岩中。
人类对钻石的认识
最早了解到钻石存在的是印度人,根据印度传说,3000年前就有印度奴隶在海边发现超过100克拉的钻石。古印度的宝石匠认为佩戴有瑕疵的钻石会带来厄运,而无瑕疵的钻石会给拥有纯洁身体的人带来终身的快乐、运气和财富。
尽管人们现在将钻石和爱情联系在一起,但是这种象征只是在近代才流行起来,最主要原因是过去钻石过于稀少,直到19世纪发现非洲钻石矿之后,才出现足够量商业流通的钻石。
开采历史
从远古一直到18世纪,印度和婆罗洲的冲积矿床是唯一已知的钻石来源,重要的巴西矿区发现于1725年。十九世纪后半叶发现南非矿床;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发现西伯利亚矿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澳大利亚短暂成为最重要钻石出产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加拿大也开始进行商业化钻石开采。
目前重要的宝石级钻石出产国包括:安哥拉、澳大利亚、博茨瓦纳、巴西、加拿大、中国、刚果、纳米比亚、俄罗斯、塞拉列昂,南非和坦桑尼亚。
钻石的颜色
纯净的白钻只含有C元素;黄钻含有N元素;粉钻为碳原子位置错移导致;绿钻为辐射导致;蓝钻含有B元素。
钻石的保养
钻石具有亲油性,所以佩戴时应避免涂抹护手霜或使用肥皂。
钻石虽然坚硬,但是晶体特性具有完全解理,在特定角度撞击可能会破裂,因此要避免剧烈的敲击。
珠宝加工的火枪有可能氧化钻石表面,或导致优化处理钻石的填充物破坏。对于填充铅玻璃优化的钻石,要避免使用超声波清洗仪。
钻石的评级因素
钻石的评级依据四个主要因素,亦即常说的「4C」。
Carat(克拉重量):宝石的重量。
Color(颜色):颜色的等级,相对的洁白度,或彩色的稀有性和美观性。
Clarity(净度):包裹体和裂隙的程度。
Cut(切工):切磨的啄型和品质。
钻石的晶体
钻石是立方晶系,常见晶体习性为八面体,也可出现一些更复杂的晶形如十二面体,以及被称为「马合」(Macle)的三角形薄片双晶。在八面体的晶面上有时可以观察到三角形坑,又被称为「三角座」(Trigon)。
钻石的成分和类型
钻石的主要成分为C,可达99.95%以上,次要成分有 N(氮)、B(硼)、H(氢),微量元素有 Si、Ca、Mg、Mn、Ti、Cr、S、惰性气体及稀有元素,达50多种,这些次要成分决定了钻石的类型、颜色及物理性质。
Ia 型:碳(C)原子被氮(N)原子取代,N在晶格中呈聚合状不纯物存在;无色到深黄色,大多数钻石属于此类。
Ib 型:C原子被N原子取代,N在晶格中呈单原子形式出现;无色到黄色、棕色、金丝雀色,少见。
IIa 型:不含N,C原子因位置错移造成缺陷,导热率高;无色到棕色粉红色,极少。
IIb 型:含少量「硼」(B)元素;颜色为蓝色,极为稀少。
光学性质:高折射率,各向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