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系梵语“狮城”之谐音,同时又因新加坡的地理形状很像一只狮子,而狮子具有勇猛、雄健的特征,故以此得名。它是全球最为富裕的国家之一,其经济模式被称作为“国家资本主义”。它还以稳定的政局、廉洁高效的政府而著称。新加坡也是亚洲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之一,是继伦敦、纽约和香港之后的第四大国际金融中心。城市保洁方面成绩斐然,素有“花园城市”之美称。
“花园城市”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820年由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 1771-1858)提出的。其理论最早由英国建筑学家霍华德提出,1898年,霍华德发表了题为《明天的花园城市》一书,阐述了“花园城市”的理论,提出城市建设要科学规划,突出园林绿化。
一、城市记忆:从殖民地港口城市到花园城市
新加坡历史可追溯至3世纪,当时该岛已有马来人居住。14世纪因马六甲苏丹王朝在此建立而受到重视。新加坡现代历史要追溯至19世纪初期,1819年莱佛士在新加坡河口登陆之后,发觉此地拥有发展成为港口的优越条件,便由此开设为自由港,吸引各地商人前来进行贸易活动。到了20世纪初,新加坡从沼泽遍布的荒地,跃升成为全世界第7大港口。
二战后,新加坡经济取得高速发展,很快成为东南亚重要的金融和转口贸易中心、当时的“亚洲四小龙”之一。与此同时,新加坡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高,住房、教育、交通等问题都得到解决。根据全球金融中心指数2019年的排名,新加坡是第四大国际金融中心,而毗邻的吉宝港口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之一。
二、城市个性:“花园城市”
1.良好的城市环境
新加坡很早就认识到西方国家工业化浪潮对自然的毁坏,意识到以牺牲自然生态为代价的高速社会发展只会使国家的绿色空间越来越少,直至消失。因此,从新加坡政府制定的指引、条例、建设、宣传、教育中随处可以看到其对生态系统的尊重和重视,在细节上无不体现人类行为对大自然的处处关怀。新加坡的绿化建设,正是以“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指导,成为世界城市学习的范本。1963 年,时任新加坡总理的李光耀提出建设“花园城市”的设想,并带头种下了第一棵树。50 多年过去,李光耀种下的这棵树还没有变成参天大树,但是他提倡并推行的理念和实践,使新加坡成为全世界公认的“花园城市”的发展典范。
2. 浓厚的城市文化氛围
根据对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和评估的权威性国际机构一一一世界经济论坛和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的《2019年世界竞争力报告》公布的数据,新加坡的综合竞争力在全世界排名第一,被誉为最全球化国家。在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中,新加坡在强制教育、研发国际合作程度、未来研究与开发经费等方面名列第一,在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学家与工程师数量等方面名列第二。此外,新加坡在“公民素质”这一项指标中亦位列世界第一。新加坡每年用于教育的投入占国家预算的24%,其发达的教育理念和重视教育的政策,吸引世界各地人才的涌入。
同时,新加坡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和博物馆建设等文化发展方面的水平,并成功借助文化建设,有力地吸引国际上的人才和资金,提高了国际关注度,使其成为一座不仅是环境优美的城市,更是富有文化内涵的宜居之地。1999年,在对21世纪城市发展战略判研中,新加坡政府意识到,艺术与文化在推进城市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跨越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加大对城市文化投资,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实行了“文艺复兴城市”计划,这一计划大大提升了城市的国际形象,营造了城市浓厚的文化氛围,增强了新加坡在世界的吸引力。
3. “花园城市”中丰富的休闲生活
新加坡休闲娱乐活动丰富多彩,既有中国古典音乐、中国传统戏剧的表演,也有世界一流乐团的演奏。热爱运动的人,可以到高尔夫球场、网球场或游泳池中休闲放松。晚上各种夜间娱乐场所十分活跃,众多夜总会、歌舞表演和迪斯科使整个城市夜晚充满动感和活力。在剧院餐厅及夜总会里,客人可以一面用餐,一面欣赏来自香港、台湾艺人的演出以及美国拉斯维加斯的歌舞表演,得到声乐、视觉、美食的多重享受。
三、 城市形象发展借鉴
新加坡十分重视城市发展规划的编制,坚持合理规划城市,在城市治理时突出环境整体协调,历史原貌与现代生活结合,促进城市整体发展。它特别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兴建大批绿地和公园。广大市民也积极主动投入到城市建设中去。以建设花园城市为例,当地将每年11月的第一周定为全民“清洁绿化周”。活动开始时,国家总理、部长等带头植树、清扫环境,国民全力支持、积极参与,在全国范围内持续开展美化家园的活动。
同时,根据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新加坡在国际城市形象的推广中适时提出不同的宣传口号,与时俱进地开展国际营销,以适应和推动城市旅游发展的需要。历经半个世纪的努力,新加坡从单一的观光旅游地发展成为“兼有新世界的舒适和旧世界魅力”的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可以说,其与时俱进的营销策略对城市发展和国际形象的提升起了重要作用。20世纪60-70年代,新加坡明确提出“城市花园”的旅游形象,70-80年代,为推动旅游业的国际知名度,提出“地球上最神奇的热带岛屿”的品牌形象,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为吸引游客,提出“新亚洲·新加坡”;2001年美国“9.11”事件后,为缓解恐怖事件对北美客源市场造成的冲击,提出“全新感受新加坡”;2003年“非典”之后,推出“狂欢新加坡”,以张扬其活力和新鲜感;2004-2009年,为保证入境市场的快速发展,又以“非常新加坡”作为向国际推广的新口号;2010年,提出“我行由我,新加坡”的形象品牌和宣传口号,则在于着重强调以游客为中心的个性之旅。2017年,新加坡旅游局和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合作,推出首个联合形象品牌“心想狮城”,凸显新加坡持续寻求突破和创新,国人为追求理想永不放弃的新加坡精神。
新加坡依据客源市场和国家环境的不断变化,推出新的形象口号,做好客源市场的不断细分和开发,为城市旅游和国际形象的推广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个好的社会环境,是城市发展的重要依托,也是构成城市国际形象的不可缺少的重要要素。新加坡能够树立和保持良好的国际形象和知名度,实行充分的社会保障、建设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其另一个重要原因。长期来,新加坡坚持以人为本,完善社会保障设施,建立和谐社区环境。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实行“居者有其屋”政策,由政府主导建设普惠性住房工程,约80%的新加坡居民住在组屋里;为确保每一个新加坡人不会因贫穷而不能享受医疗服务,政府设置医疗基金,用以支持和保证贫穷的人就医。新加坡在半世纪的时间内解决了人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者有其屋”的三大难题。新加坡政府同样十分重视学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学校是科学技术革新的潜在力量,在知识经济时代,要保持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培养大量高、精、尖人才,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新加坡因此也拥有了丰富优秀的人力资源。政府还鼓励大学在增强新加坡文化活力方面起带头作用,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极大地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素质,进一步促进了科技、经济的发展。
景观资源相对匮乏的新加坡,通过城市基本设施、环保、卫生、管理和社会建设的一体化,建成了“国际花园”城市,形成了自己城市的特色,又通过与时俱进的对城市形象的营销,在国际上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和声誉。这正是新加坡在城市形象发展方面值得学习借鉴的宝贵经验。
供稿:王莉萍
审核:蔡 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