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讯(记者 秦思思)近日,位于西南大学的家蚕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揭示“新绿茧”形成新机制。
据了解,家蚕天然茧色可分为三大类:不含或含有微量色素的白茧;由类胡萝卜素沉积形成的黄红茧,如金黄茧、肉色茧、粉色茧、锈色茧等;由黄酮类化合物沉积形成的绿茧。
绿茧到底有什么稀奇?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生导师童晓玲教授介绍,天然彩色茧并不鲜见,但这一份“新绿茧”却很难得。
童晓玲解释,绿茧中的色素与黄红茧类不同,茧色素不仅在丝胶中积累,也在丝素中积累,因而其蚕丝在脱胶后仍能呈现天然绿色,是彩茧中的优势类型。”而“新绿茧”又是绿茧中的“佼佼者”,因为其它天然绿茧都是淡绿色,而“新绿茧”是最浓的类型,具有更突出的开发价值。
团队发现,“新绿茧”的这种特别,源于一簇串联排列的糖转运蛋白编码基因(Str)以“剂量共享”方式协同作用于蚕体内黄酮类化合物的吸收过程。研究结果既发现了Str基因(簇)的一种新功能,也揭示了生物体着色的一种新机制。
童晓玲表示,黄酮类化合物对人体健康状态的维持不可或缺,且对多种疾病有治疗作用,本研究不仅预示了一种创制理想类型彩色茧品种的潜在途径,也为黄酮类化合物在动物及人体内的吸收利用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据悉,该研究论文已于1月31日在国际著名期刊《分子生物学与进化》(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上在线发表。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QQ:3401582423。)